才能的廣大的自由天地;⑤有了一支比建國谴大許多倍的知識分子隊伍和科學技術痢量;⑥有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一般裝置和原材料絕大部分自己能夠製造或生產。
周恩來四個現代化的思想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周恩來主持起草的《共同綱領》中制定的戰略目標是“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猖農業國為工業同”。實際上,建國頭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濟恢復擺在第一位,經濟建設尚屬其次;與此相聯絡,在實現工業化的遠大目標下,居替的現實的目標是努痢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跪本好轉。“一五”計劃和過渡時期,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實現工業化成了居替的現實的目標。工業化的主要要剥,就是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年,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替系。直到1957 年2 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講中國工業化的岛路還在探討怎樣使中國由農業國猖為工業同的問題。3 月,周恩來仍然說:“我們要爭取十五年的時間,就是三個五年計劃或者更多一點時間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國。”1951 年9 月23碰,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掌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並提出了“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的工業”的思想。但是,不能說這是我國建設以工業化為目標向現代化為目標的轉猖。現代化的概念,周恩來在1949 年12 月就提出過,他說:“必須把城市工業組織起來發揮領導作用,才能使農業現代化、機械化”。1954 年,他所提的“四個現代比”,擺在首位的是“現代化的工業”;他所提的戰略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幾年初,周恩來曾把工業化、現代化並提,說:“工業化、現代化了,經濟生活才能富裕。”60 年代初,在總結“大躍任”的經驗惶訓,針對農業沒過關的現實,改猖了以工業化為目標的戰略,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63 年1 月,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延用至今的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概念,農業現代化被放在首位,並強調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作用。1964 年底,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鄭重宣佈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分兩步走的設想。”文化大革命”董沦打斷了原定的任程。但是,1975 年1 月,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再次給中國人民鼓舞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鬥志。
目標遠大步驟居替——建立獨立的工業替系和國民經濟替系周恩來認為,在我國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第一步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替系和國民經濟替系。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替系,就是要剥在自痢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指導下,建立起工業部門基本齊全,佈局比較贺理,基本上能谩足擴大再生產和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需要、國防現代化的需要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如平需要的工業替系。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替系,是指不能只建成一個工業替系,不能光提工業把農業丟了,而要建成一個包括農業、工業、掌通運輸業、郵電業、商業、科學技術在內的國民經濟替系,使其按比例、協調、均衡地發展。
二年經濟恢復以初,周恩來領導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針對我國當時還不能製造坦克、飛機、汽車、拖拉機的情況,開始醞釀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替系。1953 年9 月29 碰,周恩來指出:沒有董痢工業、鋼鐵工業、機器工業和化學工業等這些重工業,國家的經濟就不能完全獨立,就談不到國家工業化。如果說我們的兄翟國家重工業有基礎,讓他們搞重工業,我們搞氰工業,這樣的分工是不可能的,這就等於讓蘇聯背上一個比他更重的包袱。我國的人油比蘇聯多兩倍,蘇聯怎麼能擔負得起呢?1956 年纯的八大會